栉风沐雨勇拼搏 凝心聚力促发展
——福安市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村乡村振兴工作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1.3%,有畲族乡3个、畲族村105个。近年来,福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嘱托,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强化政策帮扶、资源整合、产业优化、文化传承等措施,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村寨振兴的福安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少数民族村财均突破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39个,占比37%,50万元以上村15个,占比14%。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千亩桃园
建强队伍聚合力,一线担当作为
一是帮扶联系“不留死角”。实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机制,13名处级领导、5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42个市直单位定点联系2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245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结对帮扶508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实现少数民族贫困村、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
二是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先后择优选派13名经验丰富的乡村振兴指导员、35名驻村第一书记担任少数民族村“指导员”和扶贫“领头羊”。推动人才向少数民族村流动,先后下派37名科技特派员、22名金融助理,聘用大学生村官8名、回引高校返乡创业大学生243名,充实脱贫攻坚骨干力量。
三是政策扶持“双手联弹”。明确挂钩单位和帮扶干部的目标任务,每年帮助挂钩民族村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每个村5万元;加大民族村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少数民族专项经费600万元,2021年争取各级下达少数民族项目资金1938万元。
强村富民补短板,攻克贫困堡垒
一是选优配强,成立“工作队”。
二是选育并重,培养“带头人”。
三是因地制宜,扩容“造血库”。
产业先行强支撑,实现抱团共赢
一是“村企联姻”增效益。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与23个民族村结对帮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延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条。如穆云畲族乡科后村、岭坑村联合福安市农垦穆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实产业链延伸项目6个。青拓集团为湾坞镇池头村等邻近5个民族村农副产品提供展销平台,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精准滴灌”助脱贫。推行“合作社+贫困户”“示范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带大户”“大户带小户”“能人带困难户”的联帮模式,带动整村发展,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依托示范基地平台,为村民送技术、送销售,带动全村群众种植水蜜桃1600多亩,年产量1200多吨、年产值2400多万元,成为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文旅牵手”促增收。支持民族村融合畲族非遗、畲族美食小吃展示与制作体验、畲族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畲族传统歌会、“桃花节”“刺葡萄采摘节”等活动,做大旅游产业促农增收。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将农业生态产业与畲族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业等,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虎头村2021年桃花盛开期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
激活动力惠民生,共享发展红利
一是“智志双扶”拔穷根。
二是畲族文化焕光彩。
三是人居环境展新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