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相关链接
栉风沐雨勇拼搏 凝心聚力促发展——福安市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村乡村振兴工作_ 部门动态_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栉风沐雨勇拼搏 凝心聚力促发展

——福安市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村乡村振兴工作

来源:福安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 时间:2022-05-05 17:07 浏览量:2800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1.3%,有畲族乡3个、畲族村105个。近年来,福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嘱托,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强化政策帮扶、资源整合、产业优化、文化传承等措施,努力探索少数民族村寨振兴的福安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少数民族村财均突破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39个,占比37%,50万元以上村15个,占比14%。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千亩桃园 

 

  建强队伍聚合力,一线担当作为

  一是帮扶联系“不留死角”。实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机制,13名处级领导、5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42个市直单位定点联系2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245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结对帮扶508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实现少数民族贫困村、贫困户挂钩帮扶全覆盖。 

  二是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先后择优选派13名经验丰富的乡村振兴指导员、35名驻村第一书记担任少数民族村“指导员”和扶贫“领头羊”。推动人才向少数民族村流动,先后下派37名科技特派员、22名金融助理,聘用大学生村官8名、回引高校返乡创业大学生243名,充实脱贫攻坚骨干力量。 

  三是政策扶持“双手联弹”。明确挂钩单位和帮扶干部的目标任务,每年帮助挂钩民族村落实帮扶资金不少于每个村5万元;加大民族村资金扶持力度,设立少数民族专项经费600万元,2021年争取各级下达少数民族项目资金1938万元。 

  强村富民补短板,攻克贫困堡垒

  一是选优配强,成立“工作队”。建立“1个处级领导、1个乡镇分管领导、1个驻村第一书记、1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4个软弱涣散民族村党组织机制。市乡挂钩领导、结对单位累计开展指导帮扶41次,落实整顿措施60个,目前已实现全面销号。开展“强村带弱村、先进促后进”,确定11个强村带少数民族弱村,通过支部联建、抱团发展,强化后进民族村组织建设。

  二是选育并重,培养“带头人”。采取专题轮训、考察观摩、网络培训等形式,对挂村、联村、驻村干部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讲和能力培训7期540多人次。注重加强村主干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业务培训,2021年举办民族村主干、新媒体直播培训班等7期,培训少数民族村干群180人次。

  三是因地制宜,扩容“造血库”。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扶持少数民族村集体经济发展,支持鼓励民族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生态休闲农业等方式壮大村财收入;筹集9750万元投入“闽东时代乡村振兴基金”扶持产业薄弱村发展村财,其中少数民族村51个,每年按10%获取收益。

  产业先行强支撑,实现抱团共赢

  一是“村企联姻”增效益。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与23个民族村结对帮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延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链条。如穆云畲族乡科后村、岭坑村联合福安市农垦穆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实产业链延伸项目6个。青拓集团为湾坞镇池头村等邻近5个民族村农副产品提供展销平台,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精准滴灌”助脱贫。推行“合作社+贫困户”“示范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带大户”“大户带小户”“能人带困难户”的联帮模式,带动整村发展,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依托示范基地平台,为村民送技术、送销售,带动全村群众种植水蜜桃1600多亩,年产量1200多吨、年产值2400多万元,成为畲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文旅牵手”促增收。支持民族村融合畲族非遗、畲族美食小吃展示与制作体验、畲族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畲族传统歌会、“桃花节”“刺葡萄采摘节”等活动,做大旅游产业促农增收。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将农业生态产业与畲族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业等,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虎头村2021年桃花盛开期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 

  激活动力惠民生,共享发展红利

  一是“智志双扶”拔穷根。一方面,联合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在果园、茶林等地设“农技课堂”,举办芙蓉李种植加工技术培训等21期430多人次,着力提高群众致富能力。另一方面,邀请老党员、老村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良好氛围,激发内生动力。同时注重教育帮扶,2021年累计为贫困民族学生发放助学金171人次38.1万元。

  二是畲族文化焕光彩。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畲族文化发展保护工程,先后成立福安畲医药研发中心、畲歌协会等5个畲族团体;建设集畲文化展示、研究、体验、传习等功能为一体的福安市畲族文化中心。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重要活动,目前“福安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安畲族医药”等6项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是人居环境展新颜。改善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累计补助少数民族地区道路改造提升236.78公里891.23万元。合力整治穆阳溪流域,兴建水利项目50多个,解决了康厝、穆云畲族乡的防汛和饮水安全问题;开展高速高铁沿线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保护特色古民居,建成坎下、兰田、廉岭等一批高速高铁沿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福安市共有10个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村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试点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