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念好“三字经”
推进宗教中国化福建实践走深走实
莆田市城厢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工作部署,以开展“宗教事务规范管理年”活动为载体,从“导”“管”“严”入手,创新探索提升基层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城厢实践”,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福建实践走深走实。
把牢正确方向,在“导”字上下功夫。一是统筹谋划,下好“一盘棋”。区委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把宗教工作列入区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宗教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宗教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并邀请专家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辅导讲座。2023年起,区财政每年支出20多万元用于全区122个村(社区)民族宗教协管员工作补贴。二是夯实责任,织密“一张网”。印发《关于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将宗教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镇(街道)、村(社区)责任人,不断健全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针对基层宗教工作“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制作“四方管理责任人员牌”并公示上墙,推动各方责任落细落实落到位。三是搭建平台,凝聚“一条心”。充分应用“三经”“四进”等活动平台,开展“砥砺初心、爱我中华”、“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主题讲经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24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莆田城关基督教堂签约合作,成立“宗教中国化实践研究基地”,成为推动新时代宗教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有效抓手。
突出健康传承,在“管”字上出真招。一是打好“协作”牌,提升治理水平。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建立统战、公安、城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动机制,推动部门力量下沉,推动宗教工作落到最后责任主体、最小治理单元。坚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日常巡查机制,立足管早管小,及时处置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二是打好“能力”牌,建强两支队伍。针对宗教教职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引导宗教团体和场所开展换届工作,选配年轻的高学历教职人员充实宗教团体及其领导班子,并加强对年轻教职人员的培养。针对宗教管理缺位等问题,加快充实宗教管理力量,全区7个镇(街道)已配备民族宗教工作专职人员16人,所有村(社区)指定1名民族宗教工作协管员。同时,邀请省民族宗教厅宗教业务专家为全区村(社区)民族宗教协管员授课,提升全区宗教干部业务能力。三是打好“主动”牌,引导服务社会。加强宗教界教风建设,开展宗教界崇俭戒奢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事业,主动变宗教修缮资金为服务社会资金。石梯寺捐赠261万元,用于东海镇坪洋村风炉嘴至石梯寺路段路面硬化和桥梁拓宽;疫情期间,区佛教协会每年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0多人次,捐款捐物10多万元;区基督教捐款捐物3万多元,用于兴安小学奖教助学、举办校运动会;石室岩寺为甘肃省积石山地震捐款 5.8万元。
守牢稳定底线,在“严”字上求实效。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把牢“总开关”。推动落实属地、主体和监管责任,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做好场所基本信息、人员信息登记,规范宗教团体对教职人员身份的认定。区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常态化深入各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谈心交流,掌握影响宗教和谐稳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类施策、一事一策、专人负责,推进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就地稳控。二是坚持源头预防,绷紧“安全弦”。着力提高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宗教场所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安排24小时值班值守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问题。严格落实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审批制度,常态化开展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消防、食品、房屋安全、外来教职人员管理等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整改工作,去年以来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问题5个。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做个“明白人”。出台城厢区宗教领域财务监督管理有关措施,加强宗教组织经济来源监管,督促宗教组织规范固定资产、文物资产管理。要求宗教活动场所按规定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财务公开等机制,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2023年,举办宗教财务知识培训2场,各宗教重点场所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共100多人参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