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历史和现状
来源:宗教二处(转自微言宗教) 时间:2019-11-29 16:56

  天主教是基督教中的一个传统派别。基督教(广义)是对以耶稣基督为主要信仰对象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国人称基督教)等派别,以《新约》和《旧约》(汉译全称为《圣经》)为经典,基本信仰包括信上帝、信耶稣基督、信圣灵、信永生等,基本教义包括上帝论、三一论、基督论、创世论、原罪论、救赎论、末世论等。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太人社会,相传为耶稣所创,起初为犹太教的异端派别,遭到犹太教上层和罗马帝国迫害,后来流传于罗马全境,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立为国教。5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11世纪时两大教会分裂,西部教会自称公教,东部教会自称正教。16世纪时,西部教会由于资本主义兴起而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分裂出来的众多教派被称为更正教、抗罗宗或抗议宗(Protestantism),俗称新教,原来的公教被称为旧教。 

  罗马公教最早于13世纪末传入中国。1294年,天主教方济各会会士孟高维诺以罗马教廷使节身份来到中国,获准在京城设立教堂传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教”。16世纪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后,用儒教经典中的“天主”一词翻译其唯一神God,被称为天主教。清康熙时期,因为“礼仪之争”,清政府下令禁教,天主教在华传播受到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后,各国天主教修会凭借不平等条约大举进入中国,一些传教士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先锋。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和宗教扩张,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导致大小教案不断。1946年,罗马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20个总主教区,137个教区,教徒约300万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天主教一直被西方传教士把持,在133个主教中,外籍主教107人,中国籍主教26人,在20个总主教区中只有3位中国籍总主教。 

  新中国成立前后,罗马教廷顽固坚持反共反华立场,命令中国天主教机构和信徒抵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消除梵蒂冈制造的信教与爱国的矛盾,妥善解决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中国天主教界的爱国民主人士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提出“坚决与帝国主义者割断各方面的关系”,“自力更生,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等进步口号,并成立了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实行自选自圣主教,使中国天主教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目前,中国天主教会共有97个教区,教职人员3397位,教堂和祈祷所约6000处,神哲学院(大修院)12所,小修院20余所,信徒约570万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