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宗教影响的东乡族服饰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16-06-08 10:37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自称为"撒尔塔"。

早期,东乡族从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穿用羊毛纺线织成的褐衫和用羊皮制作的皮袄,过着游牧生活。当时出现了缝皮衣的毛毛匠,其手艺流传至今。

据记载,在清代专门以此为生的东乡族匠人甚多。到十九世纪末,皮毛业、织毡(布)业、制毡业及毛毛匠制衣业等均达到了相当规模,形成了专门行业。到了近代和现代,东乡族仍保留了不少古代游牧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惯,服饰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特色。

从前,东乡族妇女的服饰十分漂亮,上衣领圈及大襟都有绣花,袖子宽边,后面开叉,以飘带束住脚管。每逢喜庆大事,妇女多穿绣花裙子,脚穿高根约一寸的绣花鞋。当时不带盖头,只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带大耳环和大戒指,上饰珊瑚及玛瑙。胸前一般佩戴银饰。妇女的上衣流行假袖,在肘到袖口间,用红、绿、蓝各色布缝成数段,并在假袖各段上绣上花边。这样,一方面觉得美观,另一方面使人觉得好像穿着数件衣服。年轻妇女,多在鞋上绣一些花。

东乡族男子以前大多穿着宽大长袍,束宽腰带,佩带五至七寸的小刀及钱袋等。裤带多绣花,名曰“鞑子花”。有时男子裤腰上还挂小刀、荷包、鼻烟壶等,以示美观。

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长袍和“仲白”。“仲白”一般用黑布缝制,穿着要求干净。十八世纪后,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

由于宗教信仰的统一和长期与回、汉等民族频繁交往,东乡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与当地回族、汉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圆形帽,东乡族人称"号帽"。老教教徒所戴黑软帽的平顶,是用六快布缝成,新教教徒则多穿制服和小翻领黑布面大衣。

东乡族男子不蓄发,但留胡须。新教传入后,规定教徒要留大胡子。出门在外,同教教徒相见都以礼相待,可以得到保护和援助。因此,在东乡族中有“胡子是路票”的说法。今天,这里不少国家职工、干部不再留大胡子,山区、农村还有。此外,东乡族男子多穿短衫和深色坎肩,下穿及踝长裤。冬天穿山羊皮袄,在袖口处缝有黑色或红色的宽边。平时还穿毛织的褐衣。

新教反对妇女穿花衣服。直到今天,东乡族妇女一般都穿黑、蓝和藏青色的布衣,青年妇女亦有穿红着绿的,但较少见。妇女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开在右边,袖长齐腕,袖口约四五寸,有的上衣外加一布坎肩。裤子长及脚面,裤口大约七寸左右。由于宗教的影响,东乡族妇女一般都要戴盖头。老教对此要求稍宽,一般只在出门时戴,在家时常戴一顶线织的便帽。新教则要求较严,盖头一般长及腰际,头发全被盖住,只露面孔,不论在家、外出都必须戴。盖头是用纱、绸或绒布缝制而成的类似披风帽似的头巾,分黑、绿、白三种颜色。依年龄而不同,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戴绿盖头,出嫁后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未婚少女的盖头比较讲究,一般用柔而透明绿色绸纱做成。

今天,一些东乡族妇女为了劳动、工作的方面,已不再戴盖头,而戴类似医院女护士们戴的白帽子。心灵手巧得妇女们,在白帽子上绣上几朵“牡丹”,给人一种整洁、雅静的美感。现在,东乡族的服饰简洁而朴素。妇女多头戴盖头,上穿宽身、大襟、右衽及膝衣,外套长坎肩。

男子头戴号帽,上穿对襟白布衫,外套短小的坎肩。腰间喜扎三角形绣花巾。节日、喜庆之时,仍有着长衫者。从东乡族男子留大胡子和妇女戴盖头可以看出,他们在服饰及面容修饰方面的审美心理深受宗教影响,认为对宗教虔诚的就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上的一些清规戒律逐渐使人们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异教徒的审美心理。(摘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