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发挥“大统战”优势紧抓“三聚力” 振兴民族村 打造共同体
来源:泉港区委统战部 时间:2022-04-29 15:26

  泉港区作为全省20个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有6个民族聚居村、33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2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38%,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1%。目前,泉港区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名录1个。 

  泉港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首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优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党建先导、文化引导、发展主导上抓重点、攻难点、创特色,带动更多资源汇聚民族乡村,助推民族村全民振兴发展。 

  一是选育工作队伍。突出民族干部“评、议、荐”。以政治建设为要,把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纳入全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目前,全区少数民族科级干部37名,占6.19%;7个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共配备少数民族科级干部15名,占11.45%;6个民族村(社区)少数民族“两委”38名,占77.55%,有效有序集结“头雁”力量。突出民族服务“传、帮、带”坚持老中青传帮带,在全省率先推行“村支书”导师团,发挥“领头雁”老带新、新促老作用,选派8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指导员、60名熟悉村情村况的服务员、6名大学生村官深入民族村“点对点”1+N联动服务为民族乡村振兴把脉问诊。目前,泉港区民族村(社区)共获“市级先进党组织”等称号10个获评全国、全省表彰各类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4名。拓展民族发展“跨、联、带”。健全完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跨村联带挂钩帮扶民族村(社区)、民族中(小)学校工作制度。坚持“班子联建、发展联手、人才联育”的强村思路,各民族村打破区域限制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0万元以上,如小坝村与邻近的前欧村和樟脚村成立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联村党总支,群众“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 

  二是抓好产业振兴。齐心协力补短板。出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发动统一战线各领域人士积极参与各类民生工程,反哺民族乡村因资金相对短缺导致医疗、安居、助学等方面的短板,累计撬动各级民族专项资金878万元、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帮扶资金约9亿多元,完成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项目76个,向民族村(社区)助学助医助贫助居600多万元示范带动树标兵。龙山回族社区以项目改造促进城市民族工作,为708户2677名涉迁群众提供“五帮”“六助”等服务菜单,与周边连片形成城市综合体,融入泉港中心核心商圈,每年仅靠出租店面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钟厝、鸢峰两个畲族特色村寨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流转200多亩地就近解决劳动力,实现集体村民收入双增。小坝蒙古族村抓住首批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的契机,以小坝李花等吸引游客,带动民族乡村游促增收。特色产业拓富路。回引25名外出经商能人返村创业,成立专业合作社8家,建立6个产业示范基地,共同带动就业。协调物流企业,持续对外输出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开展“同心直播”“同心带货拓市场”等公益活动30多场次,通过直播带货引流助农成交订单14.6万件539万元为民族乡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拓宽渠道。 

  三是展示民族风情。文艺兼修出新。成立民族文化研究会,汇聚47名退休老干部、乡贤能人接续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参与编纂《泉港姓氏志》,编印《民族园地》6期,出版《郭良》《畲族钟厝谱志》《燕山出氏族谱》等书籍,传承民族记忆。成立郭厝回族村北管乐社,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150多场次,至今从艺人数逾百人,有力推进民族村群众认同当地文化。扶建并行出彩。投入约2亿多元修建民族文化同心圆文体广场、百姓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6个民族村(社区)人居环境。在方志馆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窗口,与社区郭良廉政文化园交流基地衔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军训研学游、周边散客游等,5个馆园(窗口)年均接待参观游客2万余人次。花式吸粉出圈。每年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引导3所民族中小学校和12个少数民族群众文艺团体在节目上创新创优,展现多彩民族风情。发挥闽台青少年非遗双创游学等基地作用,聚福船、福盐等福文化纳入统战特色“同心”路线,拓展闽台“三同文化”交流,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目前,共接待台湾参访交流团16团次,参与交流台湾宗亲达5万多人次。创设6个卡通形象,推出具有蒙古草原风情特色的系列活动,小坝村在实现旅游收入翻番的同时,年均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展现了民族团结价值认同与群众交流基础双巩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