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要求
来源:政法处 时间:2017-11-22 16:07

 

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内涵既要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全局奋斗目标,又要体现出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实践与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手抓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一手抓各族群众团结进步,大大充实了民族工作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民族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时代内涵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党的十八大为党和国家设计的中长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工作,就要顺应和体现人民的期盼和时代的要求,统筹把握好“两个一百年”和“两个共同”的基本内容,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内涵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工作实践中。

1.“两个共同”体现了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两个共同”,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科学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对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复兴力量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强民族团结和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重要遵循。

新时期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就是要把实现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与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通过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强调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强调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用中国梦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强调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的平等性和重要性。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实现不了小康,全国就实现不了小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两个一百年”与“两个共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促进“两个共同”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两个共同”为“两个一百年”的实现提供了力量来源、动力支持和基本保障。

新时期,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正确把握好“两个一百年”与“两个共同”间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民族工作上就要特别强调: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依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指引56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指南。“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第二,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新的时代内涵,它在民族事务领域直接表现为“两个共同”的时代主题。56个民族共筑中国梦,就要求我们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牢记“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发展思路,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命运共同体信念。

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民族工作的要求

1.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内容、主体、区域的全面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他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他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他提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和精神方面的问题都要解决好。他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论述,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诠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指出了全面小康的建设内容、实施主体和受惠对象,真正地把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合理性和时代特色。

2.民族地区必须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现阶段的客观实际来看,我国民族地区面临着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肩负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责任,承担着加快发展和维护团结稳定的双重压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重点和难点。鉴于此,民族地区只有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时,曾经多次论及跨越式发展。2014年,他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就在于其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体制、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实现生产力的较快提高。

三、巩固民族团结对民族工作的要求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完善,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解决好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保障和动力,就必须要加强民族团结。

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民族团结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指明了方向。

一是战略性地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保障条件。民族团结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性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二是基础性作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其中,“最关键”意即“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体现了民族团结工作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才能保障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最管用”则体现了民族团结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中的基础性作用。争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族团结的核心就是在民族工作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争取各族群众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对党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只有把实现和保障各族群众全面发展繁荣的需求和利益,纳入和体现到民族工作中来,才能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群众和人心基础。

三是长远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待民族团结工作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这些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团结工作长远性特征的深刻把握。首先,这是由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的。民族发展、消亡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的存在,就离不开民族团结工作。其次,这是由民族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团结,就要既反对急躁病,反对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用行政手段强行消灭民族差别的过激行为;又反对消极无为,反对过分强调民族感情和民族特点甚至人为制造或者固化民族差异。要倡导各民族间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感情沟通。最后,这是由民族矛盾的两重性决定的。新时期,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同时也指出在现阶段民族问题中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敌我矛盾。这些论断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民族团结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基石、群众基础、社会条件、创新载体和法治保障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对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思想基石: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名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他强调:“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

二是群众基础:善于团结群众,抓住争取人心这个最管用的办法。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核心是做好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这就要求民族工作的开展,要以服务民生利益为根本,树立起抓民生、争人心的政绩观;充分尊重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善于团结各族群众中的不同群体,争取更多的人心支持。

三是社会条件:尊重差异,缩小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理念加以完善。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又系统阐述了“三交”理念,使之上升为理论。他强调要“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要正确认识“三交”的历史必然性,切实尊重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存在的长期性,逐步缩小民族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是创新载体:抓实抓小抓日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十分重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端着架子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形式轰轰烈烈,效果未必就好。要抓日常环节,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抓共享共建,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抓网络舆情,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阵地。让各族群众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五是法治保障: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也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法治化指明了方向。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在民族工作中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要强化法治思维,利用法治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繁荣发展。要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治体系,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法律的信仰,提高党和政府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和水平。(摘自《中国民族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