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来源: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时间:2014-07-31 20:28

   在我国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9.5%;在国土面积中民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2%;在资源分布上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65.9%。此外,还有约占全国60%以上的矿藏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上述数据表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全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事关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成败。

  面对中央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除了国家投入增加、政策优惠外,作为民族地区自身来讲,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摈弃四种观念:一是守场观念。在一些边远地方仍眷恋祖辈留下来的屋场、田场、山场,不愿离开自己辛勤经营的小家园去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这部分人认为,只有保住了原来的屋场、守住了原有的田地,才能衣食无愁,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到我手里不能变。

  二是守业观念。就是恪守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致富门路,一部分农民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愿接受新科技、新知识,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是守矩观念。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是农民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可一些地方的农户不愿接受这种新事物,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不愿意带头,不愿打破旧的规矩。

  四是守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依托民族文化,实施生态文明、兴文强农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许多愚昧的做法,诸如在一些并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地方,在用于农民学技术、学管理、学知识方面的支出十分吝啬,但用于愚昧、迷信、无知的开支却很大方,既浪费了钱财,又影响了社会风气。

  其次是要避免四种做法:一是模仿式的做法。由于历史原因,在城镇化建设上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后,一些地方不是从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出发,而是盲目跟风,模仿发达地区的做法,上项目、铺摊子、大搬迁,使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浪费。实践证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吸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发展模式上必须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切忌完全模仿照搬。

  二是口号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大事,为了配合这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开展,提出一些适当的工作口号,既可以激励干部群众的斗志,又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然而,在少数地方不是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口号,而是超越实际地提出“争第一”、“抢速度”、“走在前”,使工作口号变成了“口号工作”,这实际上又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真正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必须靠大量艰苦细致、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和辛勤努力,而不是靠一些工作口号就能实现的。

  三是“多变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犹如一幅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就像接力长跑,需要各个“参赛者”不间断地接过接力棒“跑”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切忌一任领导一幅蓝图,发展规划随着主政者的意愿随意更换甚至“翻烧饼”,必须一幅蓝图定位、规范长远建设,一套法规管理、严格依法办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地组织实施。

  四是速度式的做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加快进程,又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积累后劲。检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以项目上了多少、房屋搬迁多少、投入资金多少来衡量,切忌“只开花不结果”和“开大花结小果”的做法,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速度与农民增收相统一,速度与增强发展后劲相统一。

  最后是要增强四种意识:一是创新意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要突出一个“新”字,即在核心内容、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等方面大力创新,要跳出以往靠权力推动和靠资金投入的建设思路。在建设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以超常的思维方式、超常的发展举措和超常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尤其要科技领先,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这个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是科技,必须将科技贯穿始终,力戒盲目性和片面性,要干当前、想长远、谋未来,在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工夫。

  二是人才意识。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加。”美国政府依据这一论断在对西部开发时,投入了占联邦45%的教育经费到西部办研究性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加快了美国西部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数量尤其是质量,决定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加快进程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有新的人才观,树立谁拥有人才谁就会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首要工作来抓。

  三是成本意识。这里讲的成本不仅指经济成本,还包括行政成本、人才成本和社会效益成本。当今不论哪个国家、什么民族都在不约而同地向着市场经济这个全球性大趋势迈进,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量化”,因此,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强化成本观念,增强成本意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成本意识相对发达地区来讲比较薄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应强化成本管理,应采取对比分析、分解落实和学习借鉴等方式来进行,这样就可以节约和减少试验成本。

  四是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意识”,说到底就是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对自身有怎样的社会和行为要求。通过这种自我警醒,逐步形成一种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有这种角色意识。然而,在现实中同样一个政策、同顶一片蓝天、同处祖国一隅,但发展却有快有慢,这除了个人素质、能力水平外,角色意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位经济学家在考察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后得出一个结论:在东部地区人与人的交往中注重利益和效率的多,而在西部地区则注重官衔和私交的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角色意识的重要。立身社会,没有很强的角色意识是做不好本职工作的,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亦应如此。

(文章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编辑为张鹏)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